9月18日下午,2025 年校级人工智能教改专项研究成果推广汇报会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举办。中心办公室主任王伟及教师参会,校级人工智能教改专项“人工智能赋能书法通识教育课程创新建设研究”主持人、艺术设计学院刘斐、董翎老师作成果汇报。


刘斐老师详细介绍了“临摹镜鉴”系统的研发背景、技术架构与应用价值。该系统依托数字图像处理与深度学习技术,以 “解决书法临摹可解释量化” 为核心目标,构建起“上传—分割— 对齐—评分—反馈” 的全流程智能闭环。针对公共艺术教育中心的教学场景,刘斐老师特别演示了系统的教学适配功能,教师、学生可上传学生临摹作品,3 秒内获取包含评分、IoU 热图、差异叠图的可视化报告,通过 Canvas 双栏滑块直观对比学生笔迹与标准字帖的 “多笔”“缺失”“错位” 问题;学生上传作品后,能即时收到个性化改进建议,实现“练习—反馈—修正” 的高效学习循环。这一功能可大幅减轻教师批改负担,同时解决学生课后练习缺乏专业指导的问题,精准契合中心书法通识课程的教学需求。
董翎老师的“人工智能在美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项目自 2025 年 4 月启动以来,聚焦传统美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时空局限、教学设计依赖经验、评价方式单一等痛点,组建专项团队展开攻关。经过半年系统研发与实践,项目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上,项目团队联合技术企业,依托学校数字媒体技术实验室与虚拟仿真实验室,利用 VR 虚拟实验室与 AR 移动端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美术学教学实践能力。组建院校导师、实习单位教师、美术教育专家组成的评价团队,将多方反馈纳入评估,重点关注跨学科美育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将美术与其他学科、地方文化资源深度融合。
中心办公室主任王伟对该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临摹镜鉴”系统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文化教育深度融合,为破解公共艺术教育中书法教学的痛点提供了可落地的智能化方案,不仅能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更能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学习兴趣。后续中心将联合项目团队,在书法通识课程中开展试点应用,逐步探索 “AI + 公共艺术教育”的创新教学模式,为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数字化转型积累经验。
参会教师围绕系统的书体适配、功能优化等问题展开交流,纷纷表示该成果实用性强、贴合教学实际,期待通过技术赋能推动书法教学创新。此次成果汇报不仅为公共艺术教育中心注入了教学新动能,也为学校人工智能教改专项成果的落地应用搭建了桥梁。未来,中心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与公共艺术教育的融合探索,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公共艺术教育在立德树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